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思想>儒學發展>近現代的儒學進展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當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

唐君毅(1909-1978)
負責起草《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的唐君毅(1909-1978)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等三位是當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好友牟宗三先生稱其為「文化意識宇宙的巨人」,正如牛頓、愛因斯坦為科學意識宇宙的巨人,柏拉圖、康德為哲學意識宇宙的巨人。此文化巨人是中國傳統優良文化中,繼孔孟、宋明儒學之後,又一個以真生命、真性情「立天地之心,率生民立命,繼往聖絕學,開萬世太平」之巨人。

唐先生的哲學主「心通九境」。以橫觀、順觀、縱觀,再以體、相、用三者撐開,相應於主、客與超主客三界,發展出心靈活動的九境。凡人間之不同領域與層次皆統攝於人的生命心靈之中。此書既是他一生學術思想的結晶,也標誌著他哲學思想體系的最終完成。唐先生之學近乎是黑格爾式的新儒學,以「辯證之綜合」來詳論其哲學系統。除此之外,唐先生哲學亦含有當代「存在主義」、「現象學」的影子。對於生命有非常濃厚的存在時感,對於時代的苦難亦有深情的痛切。

1949年8月離開廣東到了香港。為了給離開大陸到香港的青年學子以繼續學習的機會,應錢穆先生的提議,會同張丕介、程兆熊諸君在香港創辦文商專科夜校。次年10月,改夜校為日校,並將校名改為「新亞書院」,意指要「重新賦予亞洲以新生命」之意。唐君毅後半生傾心傾力於新亞書院。希望將新亞辦成一座弘揚中華文化及其精神價值的堡壘。唐先生一生以維護中國文化,宏揚孔子之道為己任,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是當代新儒家中仁者型的哲學家。唐先生的著作閎富,對中國文化之傳播貢獻無法思議。

牟宗三先生(1909-1995)
當代新儒家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其接續了老師熊十力先生的衣缽,繼續發揚新儒學的文化精神,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第二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牟先生自謂其學思有三個階段,其高足蔡仁厚先生將第三階段再細分為四個段落,總合起來為六個階段。依序為直覺的解悟、架構的思辨、客觀的悲情與具體的解悟、舊學商量加邃密(心性之學的重新疏導)、新知涵養轉深沈、學思的圓成等六個階段。

對於牟先生的學思,余英時先生《追憶牟宗三先生》一文頗平實的說到牟先生學問的承先啟後:「牟先生是當代新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他的逝世在二十世紀中國儒學史上劃下了一個清晰的階段 -- 一個「承先啟後」的階段。就「承先」方面說﹐牟先生和唐君毅先生都繼承了熊十力先生所開創的形上思辯的新途徑。但是他們並不是墨守師說﹐而是各有創造性的發展。熊先生出於中國舊傳統﹐故只能借佛學來闡發儒學﹐唐﹑牟二先生則深入西方哲學的堂奧﹐融匯中西之後﹐再用現代的語言和概念建構自己的系統。大體上說﹐唐先生近黑格爾﹐而牟先生則更重視康德。

我敢說﹐如果熊先生沒有這兩大弟子﹐他的哲學今天大概只有極少數的專門學者才略有知﹐而海外也不會有「新儒學」的興起了。唐﹑牟兩先生之於熊先生,正符合了禪宗所謂「智過其師﹐方堪傳授。」的確,牟先生承繼其師形上思辯的基本方向,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義理綱維及其系統做了分判,如《才性與玄理》對魏晉玄理有一個深切完整的討論;《佛性與般若》從中國哲學史的立場疏導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的發展,經過義理的察識比對,重新吸收與消化佛教;《心體與性體》重新疏導宋明儒學,以確定其義理綱維,釐清其思想脈絡,提出三系說,將宋明理學研究帶到一個全新的境地,奠定了他在中國哲學研究中可以超越但不能繞過的地位;《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融攝與會通中西哲學,借用佛教大乘起性論「一心開二門」之理論(無執的存有論與執的存有論),作為中西雙方共同的哲學間架。此會通,一來可以以中國哲學通透的智慧照察康德的不足,使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來也推動中國哲學一直以來消極面對的科學與知識論的問題。而這一切,我們可以說,牟先生他從懷德海、羅素、維根斯坦進入康德哲學,譯注康得、消化康德,進而超越康德。藉此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道德的理想主義》由大的情感轉為大的理解,提出三統說:一,道統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學統之開出,此即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開出學術之獨立性。三,政統之繼續,此即由認識政體之發展而肯定民主政治為必然。」《政道與治道》開出外王事功的新途徑。力振孔孟之學脈,以挺顯內聖外王之教的規模,並承之而更進一步,以解答中國文化生命中有關政道、事功,與科學的問題而為國族立大信,為文化生命開途徑。

牟先生承認,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向來沒有開出科學與民主,但他認為「中國不出現科學與民主,不能近代化,乃是超過的不能,不是不及的不能。」在他看來,只要儒家的道德主體主動讓開一步,從「往上講」轉為「往下講」,或者轉一個彎,從「直通」轉為「曲通」,便可以「轉出知性」,從而開出外王事功。這就是牟先生首先提出的「良知坎現」說。如是觀之,牟先生真光大的其師熊先生的生命哲學,堪稱為集百年儒學發展之大成,其成就是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一大慧果。傅偉勛先生曾言:「牟先生是王陽明以後繼承熊十力理路而足以代表近代到現代的中國哲學真正水平的第一人。」如今牟先生的弟子可說是遍佈世界各地,繼續發揚、推展新儒家的精神。當中包含第三代的杜維明、劉述先與蔡仁厚等三位先生。

徐復觀先生(1903-1982)
徐復觀先生與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皆是當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亦皆是熊十力先生最得力的弟子。徐先生在抗戰時期,接受了其師「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從此下決心去政從學。徐先生為學不喜形而上學的哲學,從而提出「形而中學」。他認為中國文化脈絡中的「心」,既是生理意義的心,同時又是價值意義的心,而且兩者融貫為一。天道在人(形)之上,器物在人(形)之下,而「心」不在天道那裡,亦不在器物之處,而是在人體之中。是以,中國傳統之心的文化、心的哲學,只能稱為「形而中學」,而不應講成形而上學。即徐先生非常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另外,徐先生在先秦兩漢思想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認為中國哲學的「人性論」是中國人性思想的主流。同時提出一種不同於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恐怖意識的「憂患意識」概念,認為中國儒家所謂的「道德使命感」與「文化精神」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的激發下產生的。

錢穆先生(1895-1990)
錢穆先生,1950年與唐君毅先生共同創辦新亞書院,收留戰亂流離的學生,秉承了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經世救國的抱負。並為書院訂定其教育宗旨:「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主要著作有:《先秦諸子繫年》、《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朱子新學案》、《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論語新解》、《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其中《朱子新學案》是他研究宋明理學的重要代表著作。國際漢學批評家楊聯升對《學案》讚歎不止,說錢穆治中國學術思想史,「博大精深,並世無能出其右者」。

當代新儒學家第二代承繼第一代的文化使命,將中國文化的精髓闡發的淋漓盡致。以中國哲學為本位,同時借用了西方哲學的概念來解析中國哲學,讓中西哲學能夠會通,並相互截長補短。第二代可以說將當代新儒學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代的弟子遍佈世界各地,然不再有所謂的「大師」,其主要的文化使命,是將第二代傳承下來的文化智慧繼續傳承與開展下去,並應用到當今的社會當中。

撰稿人:謝居憲
    網站滿意度調整